“中层危机”:中国企业当前的痛楚
发布日期:2015-03-02浏览:1566
我在五年前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赢在中层”,经过这几年管理培训界的考验,证明还是有先见之明的。看我们全国的媒体,尤其从进入2007年以后,大家都意识到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一个危机,那就是“中层危机”。看我们当今的中国企业,只有百分之十的老总可以自信地说不存在中层危机,其他百分之九十的老总可能都在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的中层好了,那该多好!
最近几年,中层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中国企业中最受关注的一大群体。2006年,美世人力咨询对中国大陆地区企业员工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增长最为突出,同时他们的离职率(31%)也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层已经成为市场上最活跃、企业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另外,中层在吸引着我们注意力的同时,也成为了企业中压力最大的群体。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根据对31875名不同职业人士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在企业中,中层管理人员的压力最大。而在这样一个呼唤团队协作的时代,中层存在问题,无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层危机的到来,无疑是当前中国企业的一大痛楚。
现在的老总们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忧虑和忙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企业的中层存在问题。可能很多的老总都在想着出国旅游,但是只有极少数的老总能安排出时间来,这并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因为企业的中层还很薄弱,根本没有办法走开。我前两年在北京工作,也经常到北方的企业去上课,包括蒙牛、伊利、联想和中关村股份等一些知名企业在内,都谈到一个共同的课题,那就是如何能够“赢在中层”。当企业飞速成长的时候,撞到南墙了,被别人卡住脖子了,我们便要思考一个问题:真正卡住我们脖子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流的干部和人才,只是指望我们的老总是“超人”,这样的企业肯定不会走得很远。我们今天既是一个呼唤“超人”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团队”的时代,毕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中层的强弱既能决定企业能否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站稳脚跟,又能影响到企业未来的成长。今天的中国企业都应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几个问题:我们的中层应该如何建设?我们的中层应该如何打造执行力?我们的中层应该何去何从?
在创业的阶段,我们要有开拓型的中层;在企业成长的阶段,我们要有管理型的中层;在企业稳定发展的阶段,我们要有创新型的中层。为什么很多的企业存在矛盾?就是因为我们把开拓型的中层延续成了管理型的中层,又接着一直延续成创新型的中层,这就相当于把中层打造成了“超人”!但是我们的干部怎么会人人都能成为“超人”?!每个人都有他所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不可能需要创业他就可以马上开疆拓土,明天让他去做管理他也可以游刃有余,后天让他去创新他同样可以出类拔萃。
不同的时期企业需要有不同的中层,该引进的时候要引进,该培养的时候要培养。但是很多的民营企业所做的正好与此相反:人才通道是封闭的,既没有从外部的“引进”,也没有对内部的“培养”。就这样,这些企业被一步步拖垮了。所以说,制约我们企业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一定是中层!
企业中层的建设也引起了政界人士的关注。2004年—20005年,浙江省青年企业家协会举办了“浙江青年企业家1+1计划提升工程”,专门就企业发展(包括企业中层建设在内)进了行探讨。我作为一名管理咨询专家,应邀参与了这次活动。所谓“1+1”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企业家+一个核心管理团队”。这两个“1”相加,就会变成“11”。如果老总的那个“1”不对,我们就无法谈及企业的发展;如果是管理团队的那个“1”不对,我们同样也无法谈及企业的未来。所以,现在大家讨论企业执行力的建设,都是在围绕企业高层和中层如何链接中展开的。
我提出“赢在中层”这一观点时,也有很多人和我辩论,包括北大、清华的一些教授和学者,他们就问我为什么是“赢在中层”而不是“赢在高层”?这其实是一个理念上的区别,我今天只是想提醒大家,一定要关注中层,中层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另外,我要说明的是,我在本书所指的中层是董事长以下,基层员工以上的所有干部,所以既包含了部分所谓的“高层”主管,也包含了“基层”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