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应甘当“益生菌“
发布日期:2015-07-24浏览:981
吴总是我的老朋友,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从业多年,多年前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这几年规模越做越大,场面上甚为风光。一天下午约我上茶馆聊聊,谁知刚一坐下,他的手机就一阵接一阵地响,他连说不好意思,或激昂或急迫地煲他的电话粥去。
好不容易等他歇口气,我忍不住开他玩笑说,老兄啊,我看还不如通手机聊这样不会被打扰,见了面也说不上话呀。
吴总叹了口气说,兰兄我是身心俱疲啊!这两年公司人头数越来越多,人力成本又一路高涨,每月的固定开支越来越高。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我不得不大力拓宽产品线,争取东方不亮西方亮,让客户觉得总有一款适合您,结果公司的定位越来越模糊,服务越来越没有特色,老得靠搞定客户关系抓订单。你知道我是个喜好读书动脑的人,不喜欢这些推杯换盏的事儿,弄得我焦头烂额。我现在感觉像在走钢丝,整天提心吊胆,担心丢掉一个大客户就歇菜了。吴总说完,连连摇头,看来清幽的茶馆并不能平复他的焦虑。
我反问他,你何苦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吗?吴总一气喝了一大口茶,冲我一摆手说,老兄,我能不急吗?我好几个同学公司要么都搞上市啦,要么在谋上市,都说现在是个跑马圈地赚快钱的时代,错过就没了呀。
我一边给他倒茶,一边说,那你知不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还有更多的公司本来业务好好的,因为老板转向天天跑关系,忙找钱,盲目扩张图上市,最后把公司都给折腾跨了的呢?关键你得知道你的定位是什么,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当初创立这家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就像乔布斯当年重返苹果的时候,他想的可不是把苹果变成市值最高的公司,他找回的是他最初的激情之源,用梦想改变世界。
吴总的遭遇堪称中国专业服务类公司的经典写照。创业板的造富神话,众多圈地机会的致命诱惑,导致专家型的创业家也无法避免中国企业家为做大而做大的通病,手里多了一分钱,就想干十分的事,一路狂奔,路上稍有颠簸,就可能车毁人亡。
我在美国遇到的绝大多数专家型公司,往往多年都是一人独来独往的SOHO一族,由于固定营运成本几乎为零,他们气定神闲,专注于自己特长的领域,十年如一日,不断做深做透,形成非常牢固的核心竞争优势。人也活得很潇洒,该休假休假,该闭关闭关,好不逍遥自在。前两天,我给一位做总裁教练的美国朋友写邮件,没想到得到的是他设置的一条自动回复:“本人这两个月在寺院闭门修禅,不能处理邮件,一切事务五月以后再说。”看看人家这潇洒的劲头,真是让我自惭不如啊!
还有一次一位美国专家来上海找我吃饭,老人家七十多岁了,身板还跟篮球运动员似的。我问他,你干吗来啦?他说,来旅游啊,准备把中国绕一圈,一个月后再回去。我笑着说,那你不如退休就专职旅游得了。老人家拍拍我肩膀说,专职旅游就没有业余的开心啦,我享受我的工作,工作让我头脑保持灵活,身体保持敏捷,我是不会退休的,但我也决不会让工作占满我的生活,七三开最好,边干边玩,乐乐呵呵活到一百岁,哈哈!
老人家的生活状态让我羡慕不已。我把这种专业服务形态称为知识经济的“益生菌”。益生菌,源于希腊语“对生命有益”,它们是定植于人体肠道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的活的有益微生物的总称。所谓“益生菌”形态,就是每个组织都小小的,但他们聚集在一起,对于整个商业机体的健康意义重大。专家甘当“益生菌”,就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精雕细琢,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问题往往是,专家也忙着做大,结果越做越杂,越做越浅,变成什么都不是的“杂家”了。
欧洲著名的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曾经说, 真正的组织往往与我们设想的不一样,有时候会成为囚禁人类心灵的监狱。所以任何类型的组织都有适度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专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在专业领域的创造力,而自由和独立正是维持旺盛的创造力的重要保证。
知识经济是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组织规模的大小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这是与传统工业最大的不同。越是优秀的专家,越是珍视自由和独立,因为这是保持创作活力的源头。如果说过去人们聚集在大型组织中还是为了规模化协作的话,今天随着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此类需求越来越没有必要。如今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工作,哪怕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全球教练联盟组织ICA就明确宣称,我们就是一个虚拟组织,所有教练成员都是独立的。独立的自由职业者现在可以很方便地组成虚拟联盟为大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传统的组织边界正在被拆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边界日益模糊不清的新世界。在这样的时代,“益生菌”就是知识经济最佳的组织形态,只有这样,专家们才能真正摆脱柴米油盐的困扰,一以贯之地关注自己领域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我跟吴总说,在我离开伟事达第三次创业时, 我认真思考了自己人生下半场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问自己一个核心问题, 什么事情能够让我热情饱满地再干二三十年,我发现那就是如何帮助企业高管团队提升整体领导力这个重要课题。因此尽管有很多老同事跟我讲还是做高管猎头来钱快,我都一概拒绝,我想人一定是要往前看的。
既然创业,就要创新,根据我对培训和教练两种模式的认真分析,我首创了“领导力培练模式”,以“培”达“知”,以“练”促“行”,达致“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我深知,作为一种崭新商业模式的开创者,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培育市场,坚持到曙光乍现的那一天。抱着甘当“益生菌”的信念,我们心不慌,脚不乱,一步一个脚印从容前进,该充电就充电,该说不就说不,守住我们的核心价值。
吴总听完我的故事,沉吟半晌,若有所思地说,看来我是该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啦。
半年后,我在小区散步,意外遇到吴总,我说,老兄你终于有时间出来散个步了。吴总冲我一抱拳说,多谢你啊,上次和你谈完后,我心里亮堂多了,这段时间把该放的都放掉了,人也轻松多了,现在发现散步时灵感如泉涌,当年的感觉又回来了,真是个好事。
看来我跟吴总会经常在一起散步啦!
好不容易等他歇口气,我忍不住开他玩笑说,老兄啊,我看还不如通手机聊这样不会被打扰,见了面也说不上话呀。
吴总叹了口气说,兰兄我是身心俱疲啊!这两年公司人头数越来越多,人力成本又一路高涨,每月的固定开支越来越高。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我不得不大力拓宽产品线,争取东方不亮西方亮,让客户觉得总有一款适合您,结果公司的定位越来越模糊,服务越来越没有特色,老得靠搞定客户关系抓订单。你知道我是个喜好读书动脑的人,不喜欢这些推杯换盏的事儿,弄得我焦头烂额。我现在感觉像在走钢丝,整天提心吊胆,担心丢掉一个大客户就歇菜了。吴总说完,连连摇头,看来清幽的茶馆并不能平复他的焦虑。
我反问他,你何苦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吗?吴总一气喝了一大口茶,冲我一摆手说,老兄,我能不急吗?我好几个同学公司要么都搞上市啦,要么在谋上市,都说现在是个跑马圈地赚快钱的时代,错过就没了呀。
我一边给他倒茶,一边说,那你知不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还有更多的公司本来业务好好的,因为老板转向天天跑关系,忙找钱,盲目扩张图上市,最后把公司都给折腾跨了的呢?关键你得知道你的定位是什么,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当初创立这家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就像乔布斯当年重返苹果的时候,他想的可不是把苹果变成市值最高的公司,他找回的是他最初的激情之源,用梦想改变世界。
吴总的遭遇堪称中国专业服务类公司的经典写照。创业板的造富神话,众多圈地机会的致命诱惑,导致专家型的创业家也无法避免中国企业家为做大而做大的通病,手里多了一分钱,就想干十分的事,一路狂奔,路上稍有颠簸,就可能车毁人亡。
我在美国遇到的绝大多数专家型公司,往往多年都是一人独来独往的SOHO一族,由于固定营运成本几乎为零,他们气定神闲,专注于自己特长的领域,十年如一日,不断做深做透,形成非常牢固的核心竞争优势。人也活得很潇洒,该休假休假,该闭关闭关,好不逍遥自在。前两天,我给一位做总裁教练的美国朋友写邮件,没想到得到的是他设置的一条自动回复:“本人这两个月在寺院闭门修禅,不能处理邮件,一切事务五月以后再说。”看看人家这潇洒的劲头,真是让我自惭不如啊!
还有一次一位美国专家来上海找我吃饭,老人家七十多岁了,身板还跟篮球运动员似的。我问他,你干吗来啦?他说,来旅游啊,准备把中国绕一圈,一个月后再回去。我笑着说,那你不如退休就专职旅游得了。老人家拍拍我肩膀说,专职旅游就没有业余的开心啦,我享受我的工作,工作让我头脑保持灵活,身体保持敏捷,我是不会退休的,但我也决不会让工作占满我的生活,七三开最好,边干边玩,乐乐呵呵活到一百岁,哈哈!
老人家的生活状态让我羡慕不已。我把这种专业服务形态称为知识经济的“益生菌”。益生菌,源于希腊语“对生命有益”,它们是定植于人体肠道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的活的有益微生物的总称。所谓“益生菌”形态,就是每个组织都小小的,但他们聚集在一起,对于整个商业机体的健康意义重大。专家甘当“益生菌”,就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精雕细琢,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问题往往是,专家也忙着做大,结果越做越杂,越做越浅,变成什么都不是的“杂家”了。
欧洲著名的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曾经说, 真正的组织往往与我们设想的不一样,有时候会成为囚禁人类心灵的监狱。所以任何类型的组织都有适度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专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在专业领域的创造力,而自由和独立正是维持旺盛的创造力的重要保证。
知识经济是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组织规模的大小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这是与传统工业最大的不同。越是优秀的专家,越是珍视自由和独立,因为这是保持创作活力的源头。如果说过去人们聚集在大型组织中还是为了规模化协作的话,今天随着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此类需求越来越没有必要。如今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工作,哪怕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全球教练联盟组织ICA就明确宣称,我们就是一个虚拟组织,所有教练成员都是独立的。独立的自由职业者现在可以很方便地组成虚拟联盟为大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传统的组织边界正在被拆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边界日益模糊不清的新世界。在这样的时代,“益生菌”就是知识经济最佳的组织形态,只有这样,专家们才能真正摆脱柴米油盐的困扰,一以贯之地关注自己领域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我跟吴总说,在我离开伟事达第三次创业时, 我认真思考了自己人生下半场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问自己一个核心问题, 什么事情能够让我热情饱满地再干二三十年,我发现那就是如何帮助企业高管团队提升整体领导力这个重要课题。因此尽管有很多老同事跟我讲还是做高管猎头来钱快,我都一概拒绝,我想人一定是要往前看的。
既然创业,就要创新,根据我对培训和教练两种模式的认真分析,我首创了“领导力培练模式”,以“培”达“知”,以“练”促“行”,达致“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我深知,作为一种崭新商业模式的开创者,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培育市场,坚持到曙光乍现的那一天。抱着甘当“益生菌”的信念,我们心不慌,脚不乱,一步一个脚印从容前进,该充电就充电,该说不就说不,守住我们的核心价值。
吴总听完我的故事,沉吟半晌,若有所思地说,看来我是该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啦。
半年后,我在小区散步,意外遇到吴总,我说,老兄你终于有时间出来散个步了。吴总冲我一抱拳说,多谢你啊,上次和你谈完后,我心里亮堂多了,这段时间把该放的都放掉了,人也轻松多了,现在发现散步时灵感如泉涌,当年的感觉又回来了,真是个好事。
看来我跟吴总会经常在一起散步啦!